問:華德福教育有何缺點?
答:我可能還沒有很了解,如果是理論上的,我可能沒有辦法說的很好,我會問自己說,華德福真的有那麼好?好到要讓所有的人都應該接受華德福教育嗎?我那時候給自己的答案是,教育沒有所謂好壞,而是在於適不適合每一個人,所以可能有人是適合體制內的考試適合集中營的那種方式,他可能會很開心,我有朋友就是只要考第一名,比任何人都好,他就會覺得很爽!他的人生意義就在此,我心想,這樣也很好,你去過你的人生。我想沒有哪一種教育是最好的。
問:你曾跟你高中或是大學老師就教育這事對話過嗎?
答:他們不願意多談,我有試著問老師說,你覺得教育是甚麼?他們都會說,恩,教育這定義很廣耶,然後講到華德福時,就會提到,我覺得華德福很好啊,不錯啊,只是在我們這個環境太難生存下去,這個環境太差,華德福教育太好,我相信他們有很認真在講,但是我不確定他們有沒有了解,像他們會說知道華德福教育是一個新潮流,也是非常好的教育,只是說在這個環境下太難實行太辛苦了,也有老師說我不是革命鬥士,沒辦法實踐他。
問:你期待有一個華德福大學嗎?
答:超期待的,當初沒有念到華德福高中滿難過的,但是我沒有後悔去普通高中,因為我得到很不一樣的東西,而且我也有成長,不管是不是痛苦的,都是一種成長的歷程。
問:我剛剛有聽到一個關鍵問題,就是說這世界就是這樣,那我們能做甚麼呢?這社會普遍有一種所謂理想是不能存在的這種想像,普遍存在大家的心裡。
剛剛庭怡提到的,還是可以對生命抱持著熱忱,但是,這世界有很多問題,環境危機,去年大家都怕得要死,為什麼大家都那麼害怕,因為我們都知道真的是會毀滅,去年有多少連續的大地震,氣候極端,溫室效應,經濟體系快要崩潰,我們看到社會對立到慢慢失去理性,這世界愈來愈古怪,好像危險在眼前,愈來愈會變成一種無奈的宿命論甚至享樂主義,大部分的年輕人會有一種得過且過的氛圍,大概都不會對理想,對生命本質,對真理,對真善美有太多的想像,那你怎麼保有那個希望?年輕人怎麼面對社會?我們能做些甚麼?當你再面對那位教育界長者時,已經不一樣了,你跟他一樣都是成年人,在人權上、在憲法保障上,你跟他是對等的,當他再告訴你,這世界就是這樣,該做甚麼就是甚麼的時候,你做為一個人類,面對美麗與醜陋並存的世界,你可以做甚麼?
答:你這是在問兩個問題,你是說保有信念熱忱部分,跟能做甚麼?
問:保有信念是你的現狀,你對世界保有熱忱是你的現狀,我的問題是你能做甚麼?或是你認為,人類可以做甚麼?這世界很危險,你可以採取甚麼行動?
答:該做甚麼就做甚麼,可是現在大家都是該做甚麼但是都不做甚麼,他們就以為這就叫做該做,該做甚麼呢?(停頓思考)我一直覺得人的能力有限,如果是說拯救世界,那又太大了,我會覺得我該做甚麼就做甚麼,我就問心無愧,或是我可以幫助到別人我就幫,若是做一些讓別人會覺得是快樂的事情,我只要沒有對不起自己,沒有對不起任何人,想做甚麼就做甚麼。
享樂當然是一定要,但是享樂不是縱慾那種狀態,就是說我對我的生活感到滿足,不管是多大多小的事情,希望自己能因此感到幸福,人的最終目的都是追求幸福快樂,所有的人都是,比如說我可以當老師,可以分享經驗給學生,可以跟學生有互動,可以跟人有連結,那對我來說是一件快樂的事情,那我把我的理念信仰傳達出去。
享樂當然是一定要,但是享樂不是縱慾那種狀態,就是說我對我的生活感到滿足,不管是多大多小的事情,希望自己能因此感到幸福,人的最終目的都是追求幸福快樂,所有的人都是,比如說我可以當老師,可以分享經驗給學生,可以跟學生有互動,可以跟人有連結,那對我來說是一件快樂的事情,那我把我的理念信仰傳達出去。
我是一個基督徒,我信仰神,神對我而言就是愛,我要去愛別人,這聽起來很大,可是我覺得我每天都在做,我每天都在愛我的家人我的朋友,只要能為這些人做甚麼,問心無愧地完成你目前現階段的東西,滿足過你的生活,即使是只是一點點成就只是一點點,可是你依然感到快樂,你快樂,別人也快樂,就是幫助這個世界。
問:我很好奇,是不是在慈心,特別是中高年級,都可以跟老師這樣對話,是甚麼樣的條件可以你如此有條理?還是是否你的所有同學們普遍來說思緒都是如此清晰?
智弘老師答:這樣的對話就是我每天的工作內容,我大概每天都在做這樣的事情,上課就是全班一起做,有時候我會出大絕招,就是衝出教室完全不理他們,他們就來辦公室找我,其實這種對話會在各種情境下發生,庭怡是比較主動,但是每個孩子的觸角和方向都不太一樣。
庭怡答:我想要提一件事,就是在學習過程中,身教非常重要,不過是父母或是我在華德福老師的身上,他們以身作則的部分,是比課業知識上,對我成長來說,是最大的動力。我看到老師為了夢想而努力,每次當我遇到困難時,我都會回想一個原動力,因為他們努力實踐了夢想,他們的夢想完成了,老師們的理想都在我們身上完成了,那我一定也能完成我的信念。
那些創校的老師像是純淑所長,他們用盡了一生的利器,放棄許多東西,放棄了跟了女兒和孫女相處的時光,卻願意來陪伴教育我們,我看到她付出的努力還有真實地實踐她的理想,對我而言就是最大的身教,還有純淑所長平常的生活態度與人相處的方式,我覺得,不管父母對孩子或是人跟人之間,那種經驗散發出的分享,是教育本身很美的一條路。(口述:李庭怡,整理:方巧如)
(未完待續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